用相互反思的方式洞见教学深意
“闯关游戏玩过么?就是那种感觉。每当老师点到名字的时候,课堂闯关就开始了。从案例的问题、原则、分析与结论及所有反对意见切入,每回答对一个问题,老师就会将问题深入下一个层次,引导我们找到会与不会的交界点,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上海财大学生张静这样描述自己的课堂,苏格拉底式教学法让她和她的同学津津乐道。
如何更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充分利用优质的国际资源来提高国际竞争力?上海财经大学以“英美法证书班”为试点,将先进的国际教学理念——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融入课堂教学,通过严谨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重构,探索和建立国际化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
经过4年的不断改革与深化,上海财大“英美法证书班”的课堂教学已形成一种国际化范式,此种范式并非单纯照搬,而是在其基础上的融会贯通。随着苏格拉底教学法成效的彰显,学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班、管理科学与量化信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班等不断跟进,培养模式升级转型已成为当前上海财大的现实写照。
思变
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何处切入
几年前,一位学生在一次关于教学质量改革的座谈会上谈道:“我选修了一门精品课程,但课堂非常沉闷,选修的同学并不认真对待这门由名师教授的课程。”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教务处处长朱红军。他认为,传统教学模式从设计开发到案例选取、手段运用等权威元素凸显,便于教学思想的集中和推行,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课程面临创新力不能持续的困境。如何才能撬动传统教学改革,让教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人才愿意来?朱红军认为必须通过国际化等举措引入创新力量,形成课堂教学创新源泉。
“中国迫切需要培养一批能够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并通晓国际规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高校要紧紧依托学科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改革,积极开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樊丽明认为。
如何推进改革?切入点与突破点放在哪里?上海财大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将目光聚焦到国际化,国际化是上海财经大学创校之初的“天然基因”,将引进优质国际资源与学校财经特色学科建设相结合成为大家的共识。
以国际化为突破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意味着需要打破传统教学体制的束缚,改造传统教学方法,重新塑造师生之间的关系,将新的压力和动力带入传统课堂,围绕加强学生逻辑分析与推理、语言表达等基本能力开展教学活动。上财法学院以“英美法证书班”特色项目为探索之道。
突破
追问是否是批判性思考的教学核心
为何学生工作后,“课堂学到的知识都还给了老师”成了法学教育真实而无奈的写照?朱红军认为,这是因为国内传统法学教育以强调概念、体系、法条著称,对学生熟练应用规则的能力训练有限而造成的。“英美法证书班”一开始就试图突破这一困境。控制班级规模是第一步,从入校起法学院就根据英语能力高低从大一本科新生中遴选四十人,一年之后保持三十人规模,确保了小班教学。授课教师商舒深有感触:“一开始学生都比较害羞,不点名不发言,但不到一年,积极参加讨论已成良好学风。”
“案例资料、演示文稿、法典书籍、研读笔记……”每周《英美侵权法》课程开始前,学生袁悦不由自主地进入紧张状态,反复确认上课所需的各类材料,还会买一瓶功能饮料。“真的是对脑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我必须打起万分精神才能应对这90分钟。虽紧张但兴奋,就像备战的士兵终可上战场‘杀敌’。”
英美侵权法课程是“英美法证书班”项目课程之一。该项目要求学生在本科四年内修满8门课,共22学分的全英文英美普通法基础课程,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抗辩式的案例教学探索,更是对西方法学院流行百年的“苏格拉底教学法”的全真演绎。这种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强调以真实的法律实践为基础,全面贯穿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团队合作和分享回馈。
要想在游戏中闯关成功并非易事,袁悦、张静和班上的其他同学每次课前一周左右,需要登录学校公共课程资源系统下载授课教师上传的精选的原文案例,遵循普遍的英美案例解析方法,进行案例研读。学生需要寻找和标注案例的事实、法律争点、法官思路、法律原则以及结论等,供课上与教师讨论使用。
进入课堂环节,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而非讲述者,根据一定的顺序对于案例的解读进行“苏格拉底式”问答,这种问答循循善诱、环环相扣,学生在教学者的引导下判断个人对于案例的理解方向是否正确,查漏补缺。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胡凌表示:“在‘英美法证书班’课程设计中,首先,坚持教学者的引导性身份。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者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各种方式启迪学生思考,训练其法律思维的养成。其次,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身份。在不断推演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其次,强调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在过程中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重视学生的思考,并非苛求正确答案,这也是抗辩式教学的重要真谛。”
任何新生事物都伴随着大量探索、试错甚至反复,“英美法证书班”也不例外。比如,在开班之初就有学生因无法适应全英文授课而退班。“学生常常吐槽上这门课太痛苦,”授课教师王缙凌笑道,“我们就是要试图通过不断追问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追根溯源的能力,从而促进思维历程的渐进式提升。别看他们嘴上叫苦,其实不少学生下了课还会给我发邮件或者微信探讨问题、表达意见。”
出新
本土元素中国际化如何重塑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法学专家郑少华认为,该项目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打通英美法与大陆法体系的比较法人才,这不仅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针的外在需要,更是全球化时代法学教育的核心需求。这意味着该项目需要从单一的教学项目逐步扩展到教学模式的经验总结、师资队伍建设、全英文环境塑造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从教学经验来看,法学院的教学团队发现,该项目在确保原文教材、拥有法律博士学位师资的同时,通过一定程度的本土化,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者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中国法元素,或者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和案例,阐述同样事件下不同法律语境所带来的迥异结果。这当然也代表着“英美法证书班”的未来发展方向,立足英美法,探索比较法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流的教学需要一流的师资,为满足英美法教学需要,在学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力支撑下,法学院灵活引进了多名在美国获得法律博士学位和律师执业资格双重身份的青年教师,并委以重任。“还是多亏了学校开放包容的政策,便于我们能顺利回国任教。”王缙凌十分感慨,“而学院在学科人才梯队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让我们留下来专心教好书。”
在全英文环境塑造方面,法学院还引进了美国和英国的两位著名法学家作为全职教师。“学院专门为我们安排了英美法工作坊活动,每学期都有内容丰富的英文讲座、沙龙,学院还鼓励我们参加国际商事仲裁等国际大型模拟法庭辩论赛。”参加多次赛事的大四学生张红叶介绍。此外,学校不断推动国际暑期课程,为“英美法证书班”学员提供出国交流与开阔视野的机会。
目前,法学院还在努力探索将本科英美法教育向研究生阶段扩展,已经制订出从今年起实施的和本科项目对接的法律硕士项目方案。胡凌介绍:“初步设想是打通本科和研究生英美法教学,为英美法班的学生提供一个免试直升研究生学习机会,这也是对接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举措的有力抓手。”
校长观点
樊丽明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以项目化试点为依托,创新教学管理机制,上海财大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财经创新人才方面努力探索。全英文专业教学的优势在于,学生不必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一开始便被引入与以往课堂不同的环境,从头开始,释放自身潜力。英文教学反过来又推动学生思考类似问题在不同知识体系下如何得到解决,从而产生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就是“英美法证书班”最终追求的效果。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通过教学方法的革新带动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化水平的提升等一揽子举措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从教学方法切入,逐渐扩展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重塑整个校园教学环境,产出高质量的法律人才和国际组织人才,是上海财经大学向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迈进的重要举措。
【阅读思考】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即所谓的“苏格拉底教学法”。他受他母亲为人接生的影响和启发,认为自己是知识的产婆。因为人的头脑中已存有各种知识,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启发学生把这些知识发掘出来。实质上,他是用各种问题去诘问学生,学生回答不上来,便处于尴尬境地,感到自己很无知,从而产生学习和拥有真理的愿望,进而思考各种普遍的问题。后人将这种方法概括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独立地思考问题,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使学生自觉地多方面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原则,从而辨证地、具体地看待问题而非绝对地、笼统地对某个问题下结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